距离我第一次翻开《平凡的世界》,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尽管对书中的内容格外熟悉,但还是想要像欣赏一幅国画那样,再次用心去感知黄土高原上一群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成长。那些带着煤渣味的汗水、裹着黄土的脚印、浸着泪水的笑容,最终都凝结成两个字:生活。
孙少安的砖窑里烧着整个村庄的希望。这个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汉子,肩膀上扛着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命运。当他用卖粪的钱买下山羊,当他顶着全村人的质疑开起砖窑,当他在破产后咬着牙重新站起来,我看见的是中国农民最朴素的韧性。他与田润叶的爱情像初春的薄冰,在现实的重压下碎裂,却在与贺秀莲的婚姻里长出新的根系。秀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咱的光景会好的。”这句话里藏着的,是千万劳动者对生活最虔诚的信仰。少安的砖窑最终变成了砖厂,烟囱里升起的浓烟,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用双手改写命运的勋章。
而在孙少平的世界里,永远有一盏不灭的精神之灯。在双水村的土窑里,他借着煤油灯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黄原城的工地上,他揣着《白轮船》在水泥地上写下日记;在大亚湾的矿井里,他用矿灯照着书页,让保尔的故事与煤块碰撞出火花。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始终做着精神世界里的贵族。他拒绝哥哥为他安排的安稳生活,宁愿在工地上扛石头,在矿井里挖煤,只为守住心里那片“更广阔的世界”。他与田晓霞的爱情,像黄土高原上的昙花,短暂却璀璨。当晓霞在洪水中牺牲时,少平把脸埋在煤矿的黑水里,泪水与煤渣混在一起——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的哽咽,却绝非屈服。后来他重回矿井,矿灯在黑暗中划出的光轨,恰似他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坚守。
合上书页望向窗外,远处河水悠悠,默默流转着时光。路遥笔下的世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春耕秋收的循环、柴米油盐的琐碎,以及生老病死的寻常。可正是在这些平凡的褶皱里,蕴藏着最动人的力量:秀莲用腌菜坛子积攒零钱时的精打细算,兰香在图书馆里啃面包时的专注眼神,村支书田福堂抽着旱烟谋划引水开渠时的眉头紧锁……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刻画出一个民族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生存图景——他们或许渺小如尘埃,却在时代的土壤里,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的花。
相隔十多年后,我忽然明白了路遥为何要耗费心力书写这样一个故事。他不是在塑造英雄,而是在记录千万个平凡的你我。那些在生活里挣扎、坚守、热爱的人们,从来都不是时代洪流中渺小的注脚。他们的欢笑、泪水,跌倒、站起,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最坚实的骨架。就像路遥在书中写道:“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这场战斗或许没有硝烟,却足以让每一个参与者,在回望生命时,骄傲地说:我认真活过。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