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夜晚,我在房间里刷着手机,指尖划过屏幕,心里却空落落的——好些天没跟老爸视频了,总有些不放心。
点开微信视频,铃声响了许久,那头没动静。我又拨去电话,铃声在寂静里一声声传开,这是我们父子间的默契:电话铃响得急,准是我想看看他。可这次,微信、电话轮番“呼唤”,都石沉大海,我心里竟冒出点孩子气的烦躁,嗔怪他没能眼疾手快接起电话,好让我这头的思念落定。
终于,视频通了。屏幕里映出老爸的脸庞,沾着泥土星子,背景是院里堆着的花椒枝。“跟你妈在捡椒叶呢,今儿开始摘新椒了。”他说话时,我才注意到时间——已经是九点半了。“拾掇完还得扛到房顶上摊开,”老爸指了指身后的竹匾,“咱韩城人都知道,夜里风凉,晾上一宿,明儿下午就干透了。赶早晒好,天一亮趁着凉快又能下地摘,不耽误。”
从小就看爸妈这么干,夜里的屋顶总铺着暗红的花椒,风吹过时,那股麻香能飘半条街。这哪里只是晒花椒?分明是刻在骨子里的勤劳——精打细算着时间,把一分一秒都揉进日子里。也正是这股劲儿,让我们从小懂得,无论干啥营生,都得有规划、肯下力,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养家育儿,道理都是一样的。
看着老爸佝偻的背,我鼻子一酸。他已是耄耋之年,腰早就直不起来了,头发白得像落满了霜,眼神也没了从前的清亮。岁月这把刀,毫不留情地把“老”字刻进了他的皱纹里、驼背上,刻进了他慢慢挪动的脚步里。
“爸,”我声音有点发紧,“都怪儿子没大本事,还让你们这么受累。”
他闻言,只是摆摆手,脸上带着坦然的笑意:“哎,啥本事不本事的。庄稼人嘛,哪一天干不动了,哪一天就歇下了。现在政策好,摘点花椒能卖不少钱,你们日子宽裕了,我们就高兴。”
我看着屏幕里他身后堆得小山似的花椒,红得发亮,像一串串小灯笼。那是父母用汗水串起的希望,是他们眼里奔好日子的光。再想说点啥,却见他已经拿起竹匾,“不说了,我得赶紧晾上,明儿一早还要下地呢。你们好好上班,不用惦记。”
挂断视频,丝丝凉风拂过,我却觉得眼角发烫。窗外的月光洒进来,仿佛能看见老家屋顶上,爸妈正借着月光摊开花椒,风吹过时,满院都是椒香。那香味里,有父母对土地的深情,对收成的期盼,更有对儿女沉甸甸的爱。
他们这代农民,经受过饥荒,熬过收成不好的苦,却总把“往前奔”三个字刻在心里。只要还能动,就想着为儿女多攒点,为日子多添点彩,而我们这些靠读书走出乡村的后代,不正是踩着他们的肩膀,接过他们手里的希望吗?
夜渐深,椒香仿佛顺着网线飘进了屋里。我知道,那香气里藏着的,是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是我们一家人奔向富裕日子的共同念想。这念想,像屋顶上的花椒一样,在岁月里沉淀出最醇厚的滋味。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