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正所谓“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快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司马迁故里——我的家乡韩城,和我一同体验不一样的人文风俗吧!
先看看门上插的,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插数枝艾草,立马让你沉浸在艾草的香味中,带你进入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再看看吃的喝的。端午节的早饭,那热气腾腾、香飘四溢的甑糕是必不可少的。糯米的软糯、红枣的香甜,芸豆和葡萄干的点缀,不要一不小心“口水垂涎三千尺”啦!雄黄酒也是一定要喝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儿童不让饮酒,但在鼻孔、耳孔等处涂抹少许雄黄酒,以防毒虫和病菌侵入。
身上戴的可是重头戏。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佩戴香包,而且都很有说头。老年人佩戴的样式大多如银子罐,取“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之意;青年男女佩戴的形似红心,俗称“鸡心”,因“鸡”“记”谐音,故寓意青年人读书要有好记性,做事要专心致志;小孩佩戴的多为十二生肖的动物香包,寓意生龙活虎、多才多艺,百变小精灵。每个儿童还要系一个绣着蛤蟆、蜈蚣、蝎子、蜘蛛、蛇等五种有毒动物图案的红色裹肚,俗称“五毒裹肚子”,取“以毒攻毒、驱邪免灾”之意。在佩戴香包、裹肚的同时,不满十二岁的小孩还要在手腕、脚腕绑上五色线,脖子上还要戴红布缝制的“长命抻”。
按照韩城乡俗,儿童一般在十二岁前体魄相对虚弱,易遭各种不测和伤害,只要佩戴“长命抻”,便可避邪。到了十二岁,儿童的魂就全了,这孩子十二岁生日当天,就给孩子“下抻”庆贺。“下抻”之后,就意味着儿童期已过,正式进入青春期,以后再过端午节,除了像大人一样佩戴香包,其它的饰物就不再戴了。
婴儿的手腕、脚腕要系五颜六色的绸缎缝制的“馄饨”。“馄饨”实际上是个小布圈圈,大小如玉米粒,固定在五色线上,每六个为一只,左右手各系一只,寓意一年十二个月都安然无恙。精美的布质手镯,小孩们个个爱不释手。但是端午节过后,如果遇上打雷的天气,大人会立即将儿童手脚上的五色线及“馄饨”剪下来,然后将这花绳和香包挂到石榴树上,相传这样做可以祛病除邪。小时候常问大人为什么要把花绳和香包挂在石榴树上?大人告诉我们石榴谐音“石留”,石头坚硬,可长期保留,将儿童的佩戴物置于石榴树上,寓意是将孩子的灵魂交给多子多福的石榴树,盼其在石榴树的护佑下,健壮成长、长命百岁。
再看看“送端午”,这也是家乡端午的风俗之一。就是娘家主要女成员及主要女性亲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挑一个好日子给出嫁不满一年的女儿“送端午”,主要送粽子、串串子、竹门帘和竹凉席。“粽子”谐音“增子”,希望女儿早生贵子;送“串串子”,寓意更为美好。“串串子”是先用竹蔑编个六角形的龙骨,然后在六角形龙骨上挂十二条一尺二寸的五色线(据说农历闰月之年为十三条,长为一尺三寸),每条五色线上用寸长麦杆间隔,缀以各色花瓣形绸缎布。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一个六角形器物中心,还要挂一个精心缝制的小布娃娃,这实际上是整个“串串子”的核心内容。“串串子”送到女儿家后,女儿家的婆婆会将“串串子”上的五色线及挂件分送给左邻右舍,来共同迎接端午节,而这个小布娃娃却必须挂在儿媳居室的床头上,将早生贵子的希望寄予于温馨之处;送竹门帘、竹凉席是因为端午过后就进入了夏天,娘家人怕女儿在婆家不耐热,提前给宝贝女儿送去凉爽和无穷的爱意。
艾草插起来,甑糕端上来,美酒举起来,香包戴起来,端午送起来,快来在这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中细品韩城传统的端午魅力文化,过一个别具一格的端午节!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