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以前从没有想到,自己会来到龙钢,成为一名钢铁工人。命运就是这么奇葩,想要的,轻易不来;不想要的,常常不请自来。当了工人,也没有想到,企业会一点点变化的这么美丽,美丽的让我从当初对他的不待见和不自信,到今天能够从心底里渐渐喜欢上了它,并开始为它产生了一点点自豪感。这些都是我未曾想到的,不过,生命本身就是一项奇迹,还有什么事情,又能够让人更过惊奇呢?这样想想,也就觉得,似乎盘亘在黄土地上的龙钢也有了生命,也有了气息,真的成了和自己朝夕相伴的伙伴、朋友、甚至是家人,似乎是从一只丑小鸭变得渐渐有了几分白天鹅的轮廓了。
第一次来龙钢,还是二十年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十八九岁的样子,当时我快要高中毕业。课间闲聊的时候,同学问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你们做过闷罐子车没有?我问他,什么是闷罐子车?他说,你俩真土,闷罐子车你都没坐过!星期六跟我走,去铁厂就能坐上闷罐子车。
出于对闷罐子车的新鲜感,我们没多想就同意了。我已经忘记了是从哪个地点上的车,但是我记得,是要踩过硌脚的石头,迈过窄窄的铁轨,还得一人托着一人,才能爬上高高的车厢。等到人都上了车厢,有列车员把大门锁住了,视线一下子黑了一大截。幸亏列车员还在门口留了道缝隙,总算没有把亮光赶尽杀绝。我算是开始享受了坐闷罐子车的待遇,也总算弄明白了闷罐子的含义。原本是拉货的封闭车厢,列车行走时必须封闭车厢口,坐车的人就给他起名叫闷罐子车了。
正是暑天,铁皮车厢闷热烘烤,仅有的一丝从铁门缝隙残余的风,还在抽干着我们身上有限的水分。伴着铁轨“咔嗒……咔嗒”的响声,就这样一路颠簸着到了终点。列车员打开了车厢铁门,又小心挪腾着下了高高的车厢。接着又穿过停靠的列车,从陡坡上窄窄的小路走过,爬高走低,总算到了当时的铁厂。当时的院子也很简陋,印象中就是一个操场,放了两个篮球架。同学给我们拿来了篮球,说玩吧!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大失所望,立即吵闹着要回。第一次来龙钢的经历,就这样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也曾经听说过,七八十年代的龙钢工人,那个时候上班是长住在厂里的,因为交通不便,不可能天天回家。条件好的,或者离下峪口近一些的人,会买上一辆自行车,来回跑着,那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人,还有是要照看家里的农活。有时候遇上天黑,那就再带上一只手电,一手带着手电照在路上,一手撑着方向,不敢也不可能骑得很快,就这样压着坑坑洼洼的柏油路或者土路回家,一路上说不上心惊胆战,但绝对走的是小心翼翼。
其实,在九十年代末,韩城的摩托车已经很普遍了。那些年,有很多人骑过重庆八零摩托,很皮实耐用。后来又有本地人简称为100型号发动机、125型号发动机的摩托车,都曾经是一代人心中流行的记忆。摩托车油钱少,速度快,养车花不了几个钱,所以很快也成了龙钢人炙手可热的最佳通勤工具。不过,骑摩托车也有它的缺点。韩城北片当时都属于工业区,加之又出煤炭、建材等原料,骑上摩托车,那绝对是扬尘而来,绝尘而去,一点不带夸张。等你下了车,不管你爱不爱干净,洗脸成为骑完摩托后的必备动作。
随着时代发展,从2010年往后,中国开始渐渐步入了私家车时代,龙钢人的座驾又开始更新换代。国外国内、各种品牌的私家车几乎隔三差五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没过几年时间,在厂区内外停驻的私家车就有数千台之多。生活区的车位已经完全不够用,常有人看到熟人开着车围着生活区转圈圈,问他在干啥?回答是“找车位!”见得多了,大家已经见怪不怪 ,看到后只会相互尴尬一笑。
其实,开私家车不仅不方便,而且增加排放,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增多,既费钱,还累人,各种各样的不利,却无法阻止龙钢人自驾的热情。归根结底,是因为龙钢人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自己的通勤班车。
让人欣喜的事情,总是来的很快,尽管迟到了许多年,但是依然让我这个普通工人感到一丝惊喜。在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职工对通勤车的奢望终于“Dream comes true!”两次大雪危机的应急处置、春节等国家法定小长假期间的免费乘车安排,都让职工一次次点出整齐的“赞”。
经过小半年时间,我已经改变了出行方式,通勤出行已成为我的最佳选择,家里的私家车已几乎快无用武之地了。我在想,每个工人对于企业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期望,那是因为,企业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企业就是工人的衣食父母和最大的靠山。虽然企业还有一些不完美的现实,我们对企业还有许多完美的期待,但我想,只要每个人都爱护珍惜企业,一起建设好它。那么,所有的不完美都一定会一步步得以解决。我的通勤指数一定会越来越绿色,我的幸福指数一定会越来越高,我的钢铁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