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80后,从少年时代起我的脑海中总会时不时浮现出两个名字,每每想起总让我能真切感知军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他们一个是高建成,一个是李向群,没错,就是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中的抗洪英雄。
身处北方农村,印象中乡村小路上总是土蒙蒙的,都说夏季多雨,但更多的是厚厚的黄土,雨水在我的记忆中实在没什么分量。因此当年《新闻联播》中,长江、松花江等流域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肆虐淹没农田房屋,人民子弟兵身穿橘色救生衣扛沙袋堵管涌,组成“人墙”与洪魔抗争的画面让我永生难忘。特别是年轻的李向群拔掉针头重返战位,不顾身体虚弱数次扛起沙包爬上大堤最终因心力衰竭不幸牺牲的事迹让少年时期的我尤为震撼。那年夏天,电视画面中无休无止的大暴雨、奔腾不息的洪浪、冲毁的农田庄稼、垮塌的房屋公路、被转移安置的受灾民众,都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更让我不能忘却的,是人民子弟兵与洪魔抗争、护卫百姓安全的身影。
那场特大洪灾给很多像我一样的北方孩子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也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选择。后来,我有两个男同学先后去当兵了,分别成为消防员和飞行员。多年后同学聚会,谈到灭火救援,说到起升降落,他们都很少提及个人所受的伤和训练所吃的苦,说到为何要走入军营,两人竟不约而同提起98年抗洪,也谈到每次路过二炮军营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向往。那时候媒体传播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当现实中看得见的军人形象和电视中人民子弟兵抗击洪水时的英勇无畏相互贴合,那种无与伦比的冲击在两位少年的心里埋下了种子,然后慢慢发芽、成长,直到自己也圆梦军旅。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那一年我正读大四即将毕业,5月份还在校园。我有两位室友家在四川,大家每天都通过收音机密切关注着震后的消息。当15名空降兵临危受命,从近5000米高空纵身一跃打开空中救援通道的消息从电台中传来,我的内心瞬间被击中,泪水迅速模糊了双眼。是怎样的信念和决心,给予他们“盲跳”的勇气?事后才知道,15名空降兵早已在出发前写下遗书,视死如归的决心伴随着他们与死神展开较量。再后来,从学校门口的报纸摊和网上陆续看到解放军们在灾区救援的照片,在深深同情灾区群众的同时,我又一次被那些穿迷彩服的无所畏惧和浩然正气所折服。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爱心捐款活动,希望那份微薄的暖意能帮助到灾区人民。我知道,相较于那些在残垣断瓦中搜寻,在倾盆大雨中穿行,风餐露宿、不怕牺牲的逆行身影,我们能做得很少,他们才是抗震救灾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的最坚实的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安排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九三阅兵是对中国军人的一次有力检阅。我又想起那些令人感佩难忘的英雄军人,除了高建成、李向群,还有很多我不知道名字的英雄。我相信,在共和国走向强大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他们的见证,他们无声无息,却永垂不朽。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