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艺术园地 感悟

笔耕处的“粮心”

2020-11-20 21:56    来源:规划发展部    作者:赵亚红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感念如今丰腴的物质生活给予我们的富足,铭记曾经匮乏的经济时代所经历的诸多不便。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每每触及这句话,心中不免涟漪万千!

        “民以食为天”,泱泱中华大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农桑是根基。始祖神农氏尝百草、亲耕种、其妻亲织,只为食能果腹、衣能蔽体。祖辈教育我们做人不能忘本,至今记得恩师曾在课堂说过,“大多数人往上数三代,基本都有着农民的根基,所以不要看不起农民,更不要糟蹋农民给我们生产的粮食瓜果蔬菜,食不果腹,你将什么也干不了!”中国近代建设开拓者曾国藩,更是秉承祖训,坚持建设耕读世家,勤俭节约,一生黄金白银尽数散尽,只留几亩薄田给子孙,让后代明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万物得来皆不易的道理。特别是农产品,它的收获需要四季的细心呵护、一年的耐心等待,不谈劳作的辛苦,只就时间的耗费就能说明其弥足珍贵,我们怎么能浪费,怎么好意思浪费!

        一直以来,党教育我们要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牢记党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为孩子讲述几十年前,中国人与粮食作斗争的历程,让他们自小明白“锄禾日当午”的辛苦,“粒粒盘中餐”的珍贵。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修身立德从一餐一饭做起,倡导文明餐桌文化,“文明就餐、光盘行动”。作为成人,我们更要懂得“珍珠为宝,稻米为王”的道理,以身作则,不盲从跟风,坚持节约原则,在家吃多少、做多少,在外吃多少、点多少,要知道浪费不等于富足,面子不是“剩”下来的,是节约“赚”来的。如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自然界对人类的赠与,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因此要常怀忧患意识,在享受的同时多一些珍惜,少一些理所当然,更要怀揣感恩之心,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界的馈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俭节约的民族,周总理就是我们勤俭节约的典范,他每次吃完饭都用菜叶把碗擦干净。虽然现在的我们不用做到如此,但至少不应该在宴请时整桌浪费,就餐时多半倒掉。在吃饭这个问题上,我们仍然要有危机感,因为全世界每天还有8亿多人在忍受饥饿,其实,饥饿离我们并不遥远。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只有敬天惜粮、勤俭节约,才能让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

        仓廪实,天下安。请永葆一颗“粮心”,建设美丽中国。

  • OA系统
  •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建言献策 | 企业邮局 | 联系我们
行政人事部:0913-5182286 党委工作部:0913-5182082 供销中心:0913-5182135
  
版权所有 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 2025 陕ICP备05004228号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