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一场甘霖之后,万物复苏,“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割了当柴烧”,可见时令对野菜的采摘尤其重要。趁着休假,我跟老妈来了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挖白蒿。出发前,我专门上网查阅了白蒿的营养价值,一看还看出了不少药用价值:对治疗咽喉肿痛、湿热黄疸以及肿热咳嗽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在养肝方面也是一枝独秀。小小的白蒿,用途竟然这么多!
路上,妈妈跟我讲了一些白蒿的习性特征,它更喜欢长在土坎上,一般在灌木从中,叶如细丝,比较像嫩嫩的松针,细叶上又披了一层白毛,又像是刚出生婴儿的毛发......到达目的地后,戴上帽子,拿上小铲子便和妈妈各自沿着一条土坎子找寻起来:找到白蒿后,小心翼翼的拨开围绕在旁边的灌木,将铲子对准根部,轻轻一铲,抖落掉上面的土,放进篮子里,在你找不到快放弃的时候,又会忽然发现前面一大片的白蒿,让人惊喜万分,满满的收获感。可大多时候明明看着密密麻麻的白蒿,却因为周围灌木丛生不知如何下手,好似在向你挑衅:“想吃我!没那么容易哦!”避开扎手的灌木,尽量不要让它们伤到我,但看似简单的活做起来却十分吃力,不一会我和妈妈已是满头大汗。想到小时候,也是这个季节,和小伙伴们每人拎着同样的篮子,沿村对面的沟边,在斜坡上的杂草从里采着自己也叫不上名字的野菜,小伙伴们你一言我语的争论着,到底谁采到的野菜是能吃的……不觉得痴笑了一会。
待中午回家时,我和妈妈已经挖了一篮子的白蒿,经过一番摘洗、去水分、然后拌上面粉,再放入些许盐、调料等,上锅蒸20分钟,趁着这20分钟,再将烧热的花椒油浇在辣子蒜泥上,倒上醋,蒜味飘香。蒸好的白蒿出锅后,与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蘸上蒜泥,吃上一口,口感很好,绵绵的,味道清素淡雅,一边品味,一边听爸妈讲他们在特殊时期参加的“忆苦思甜”活动……野菜,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草本植物,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身价和在饭桌上的地位来看,倒是真有些令人感悟,旧社会时,靠挖野菜度日的人群,肯定是生活在底层的贫困人,而现在,野菜摇身一变,成了人们桌上的一道药膳,小小的野菜便成了我们美好生活的见证者。
有时我在想我们挖野菜弯腰时,更像在为大地鞠躬,感恩大地赐予我们的礼物,极自然,极淳朴,无雕琢做作,无高深义理,却是最珍贵,最能涤洗人心灵的馈赠。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之际,走出城市的喧嚣,摆脱工作的压力,摒弃世俗的名利,一顶帽子,一把小铲,就可以在田间地头寻找最初的快乐,“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是不错的。(轧钢厂 郝莹)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