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描述的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那份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在龙钢公司的“工匠精神”却不是书面上的寥寥几个字,而是熔于一炉一机,存乎一言一行,它如同一束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行的道路,而赵方就是这束光中极为耀眼的代表之一。近期,他在“北科大杯”第十届全国模拟炼钢-轧钢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企业组炼钢单项奖三等奖的好成绩。
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走进炼钢厂3#转炉主控室,只见摇炉工赵方身着白工装、头戴护目镜,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操作界面,他右手紧握摇炉杆,灵活而有力地转动着。随着他精准的动作,庞大的炉身逐级由零位缓缓朝出钢方向摇动。“出钢了,赵方!” 炉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破了主控室的宁静。
待炉身稳稳回正的那一刻,赵方迅速跑向炉后。炉后操作台边,炉火熊熊,热浪滚滚袭来,但赵方丝毫未受影响,他熟练地控制摇炉杆,时而微微前倾,观察钢水的流动状态;时而轻轻转动摇炉杆,精准地控制着流量,确保钢水准确无误地流入钢包中。此时的他离炉火很近,炽热的火光映照着他的脸庞,随着时间流逝,他额角的汗珠越来越多,顺着脸颊滑落,他却无暇擦拭。炉前热浪汹涌,即便是在冬天,短短几分钟,就能让人大汗淋漓。然而,赵方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18个春秋。
热爱,是工匠精神的源泉
2006年,赵方毕业后便踏入龙钢公司,成为一名炉前工,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对摇炉技术有更多的“贪心”和执念。为此,他一有时间便向老师傅们虚心求教,反复琢磨所学技艺,三本 A4 纸大小的笔记本上,他密密麻麻地写满操作要点和过程控制要求。他反复依据铁水成分以及冶炼钢种的不同,精心控制枪位、加料量以及底吹量,将温度和碳含量精准地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从而顺利实现脱磷脱硫。这样的演算与操作练习,他不厌其烦地重复了成千上万次,虽然枯燥乏味,却极为有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便将整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完全掌握,对各项操作要点运用自如。在合金溶剂、喷溅控制、渣料消耗等方面,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独门秘籍”。
技艺,是工匠精神的根基
“根据火焰的状态区分软火、硬火,若出现软火便极有可能发生喷溅,这时就要把氧枪朝下,减少氧化铁含量。”赵方的目光始终紧紧追随着熊熊燃烧的炉火,仿佛能读懂钢水的“语言”。
透过头盔上的护目镜,赵方仔细观察转炉内火焰的颜色与长短,令人惊叹的是,仅凭借自己的双眼,他所判断出的温度误差能控制在正负 5 度的范围之内。对钢水成分中碳含量进行目测后所得出的结论,和电脑分析数值相比,误差也在 0.01%以内。他这双“火眼金睛”背后,是长年累月的细致观察,每天观察、计数、总结、分析,于别人而言是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对赵方来说却是提炼经验、调整思路、分析纠错的好机会。这手绝活,为他判断终点温度筑牢坚实根基,能够有效节约当班炼钢时间,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2024年,赵方所在班组生产的钢水合格率高达99.98%。
传承,是工匠精神的延续
在“师带徒”的过程中,他化身为严格的导师,依据徒弟的实际情况,精心制定从基础到高级的培训计划,涵盖了炼钢工和摇炉工所需的专业技能。为确保徒弟们能熟练掌握转炉知识与操作流程,他坚持每月带领班组成员开展实操训练,将转炉的PLC自动控制系统及预防转炉倾翻事故的联锁控制方法,制作成详细的示意图供大家学习,直到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操作并通过评估。至今为止,已有八名徒弟成为合格摇炉工。让赵方骄傲的是,他带出的徒弟李冲“青出于蓝”,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他本人也先后荣获“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系统技术标兵”“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系统技术能手”,陕钢集团“先进工作者”“岗位建功能手”,龙钢公司“四优”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