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龙钢公司转炉责任技师杨文学最清楚。
三十年来,他始终从事转炉炼钢工艺操作及管理,从曾经的懵懂少年到如今的铁血男儿,穿梭在坚守梦想的岁月里,无数个日夜,他与硕大的转炉、钢包相伴,他用勤学苦练、硬核技术和担当奉献,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璀璨钢花浇筑了陕钢人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闪光足迹。他为陕钢炼出优质钢水,同时也真正把自己淬炼成了一块“好钢”。
精湛技艺,绘就精彩人生
1994年,杨文学于陕西冶金工业学校毕业来到龙钢公司。面对上千度钢水包倾倒时产生的热浪……给初入钢厂的杨文学来了“当头一棒”。是去是留?沉思过后,性格刚毅的杨文学下定决心:一定要闯一闯。凭着对炼钢这份事业的热爱,从摇炉工到炼钢工,再从大炉长、段长,到如今的炼钢责任技师。作为炼钢厂投产以来的第一代炼钢人,他边学边干、边干边悟,三十年的知识积累,使他具有丰富的炼钢经验。
他勤学多思,结合现场实际,创造了炼钢多个第一:第一个灵活运用高拉碳技术的人、第一个深入研究转炉“碳氧积”的人、第一个优化完善“成渣路线”的人、第一个提出实施“快乐炼钢”的人。他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技术进步项目及四新项目,为炼钢生产“指标最优、成本最低”作出了突出贡献;创新120吨转炉操作模式,采用转炉合理的成渣方案,使多项指标刷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他个人也先后荣获“辽科大杯”全国模拟炼铁-炼钢-轧钢大赛企业组炼钢单项二等奖、全国冶金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优秀考评人员、全国模拟炼钢—轧钢大赛企业组炼钢单项一等奖、“渭南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精益求精,打造匠心品质
择一事、终一生,是他身上最鲜明的烙印。他每天早早来到炉前,详细查看当班生产情况,布置好每个班组工作计划,与相关工序提前沟通,了解现场物料库存以及使用情况……从他进入炼钢厂的那一刻起,便把“炼好每一炉优质钢”作为奋斗目标,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他严格转炉工艺要求,对原料装入、氩气控制、脱氧合金化、底吹效果,终点出钢实时监控,保证每一炉钢的合格率。为降低出钢温度,他立足岗位、深入研究,优化转炉工序衔接,借助钢包烘烤工艺,以降低出钢温度为突破口,适时推行一倒目标温度攻关、氩后温度攻关等活动。为降低生产费用,他制定项目攻关方案,对难度较大的指标开展“揭榜挂帅”,通过积极对标对表、夯实基础管理、引进新工艺新设备、优化技术操作等措施,解决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各项降本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他从入炉原料抓起,细化过程管理,关注氧枪枪位的调整、渣料的配比以及过程化渣,降低钢铁料消耗,提高终点碳,确保溅渣效果,为转炉持续高效稳定低耗运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经验。
匠心传承,厚植人才沃土
他每天天不亮,便拿着对讲机快速走过转炉平台,将转炉、倾动、氧枪等关键设备检查一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条路他走了三十个春秋。他紧紧围绕转炉炼钢生产的重点难点,带领炼钢工、合金工、摇炉工等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为转炉炼钢生产顺行、降本增效、人才培养开启新征程。他创新“传帮带”培养模式,依托薛小永劳模创新工作室及分厂技师资源优势,以“一对一”师徒带教为基础,并与“一师多徒”和“一徒多师”的带教形式相结合,将培训课堂搬到生产一线,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教学相长、技艺传承,不断提升青年炉长解决炼钢现场疑难杂症的能力,并将自身所学倾囊相授,为转炉炼钢培养后备力量。2016年,他带领两名学员参加“鞍钢杯”炼钢技能大赛,得知竞赛规则改动,他主动向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往届参赛选手“取真经”,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对照竞赛指南,聚焦数据解算,消除知识盲区,最终两人分别获得全国第九名和第十二名的好成绩。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