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艺术园地 感悟

露天电影

2020-07-17 16:12    来源:炼铁厂    作者:吉亚超

       村里要放电影了!当火辣辣的太阳还在西边巍峨的梁山顶踌躇着脚步时,田二叔已在村里的健身活动空地上忙碌撑起了一块白色幕布。

       与田二叔闲聊才知,镇上为了丰富村民闲暇生活,提高村民素质水平,凝聚村民团结意识,特意每隔三个月为各村组织一次露天电影,家境贫寒的田二叔被选拔为电影放映员。

       傍晚时分,活动场上除了到处疯跑打闹的孩子们外,白色幕布前稀稀拉拉聚集了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已很少有年轻人有时间和兴趣来观看一场露天电影了。作为幕布前唯一的年轻人,我决定今天陪左邻右舍的老乡亲们观看这一场露天电影。

       当西边梁山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时,电影准时开映,放映的是张国立主演的《一九四二》电影。这部电影我前几年看过,讲述的是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背井离乡的河南老百姓外出逃荒的故事。卖老婆、卖女儿、饿死人的画面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无情、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灾民们的水深火热真实的再现了1942年河南惨状。电影一边放映着,一旁的孙奶奶一边伴着哭腔用她半河南、半陕西的口音给大家哭诉着她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哩,我家就是那时候从河南逃荒过来的。那时候我还不到10岁,逃的时候我们一家六口人,到了陕西就只剩下我和我爹活着,当时的情况跟这电影里一模一样,甚至比这还要残酷。”

       记忆中,我只记得两部露天电影的名字。一部是刚上大学军训时,大学组织放映的《冲出亚马逊》,正当青春的我们被《冲出亚马逊》里王晖和胡小龙的坚毅和勇敢所深深折服,也同样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另一部是初中时观看的《南京大屠杀》,全校师生为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30万同胞一同哭泣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更远的关于露天电影记忆需追溯到我幼年时期了,现在我早已不记得当初看过的电影名字,但幼年时期观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却至今印象深刻。

       小时候放映电影,村长总会提前在大喇叭里广播,村子里顿时就会热闹起来,大人、小孩一个个喜笑颜开,好比过节一样。中午一过,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会夹着小板凳陆陆续续前来占座,其中不乏一些推着二八自行车,贩卖玩具、水果、零食等等的小商贩。

       那时候,村里放映露天电影一般都在大队部院里的老戏台上。天还大亮时,老戏台下已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乡邻们。摇着蒲扇、抽着烟锅吹牛打哈的老大爷们,头上裹着手帕、满脸皱纹闲聊的老婆婆们,穿着喇叭裤、抽着纸烟扎堆的年轻人,纳着鞋底、团团围坐大声谈笑的妇女们,衣衫褴褛、四处疯跑的孩子们,无不彰显着白色幕布下的热闹气氛。乡亲们三五一堆、四六一群各自寻找着各自的“队伍”,激动、喜悦、热闹的等待着电影的放映。而当电影正式开始时,幕布下又暂时恢复了宁静,人们一个个都昂起脑袋,认真的观看珍贵的电影情节,生怕错过任何一点内容。

       因我当时还小,每次放映露天电影时,我最开心是又能拉着奶奶在一个个小商贩的自行车前购买各种零食。奶奶为了在观看电影时我不闹腾,也基本是有求必应,毕竟一年也难得看几次电影。大人们在认真的观看电影,我们小孩子也沉浸在零食的喜悦当中,零食吃完后,我们的“电影”也就算结束了。在电影的放映声中,我也就会悄悄地钻进奶奶温暖的怀抱中,甜甜的、沉沉的睡去……

       露天电影是我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产物,虽然它现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当时那个时代却是不可替代的。不仅丰富了农村人的生活,填补了农村人的精神空缺,凝聚了农村人的团结、爱国精神,也像传统节日一样彰显着一种文化气息,是那个时代农村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上一篇: 钢城夜谈
下一篇:又是一年花椒季
  • OA系统
  •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建言献策 | 企业邮局 | 联系我们
行政管理部:0913-5182286 党群工作部:0913-5182082 品牌营销部:0913-5182135
  
版权所有 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 2024 陕ICP备05004228号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